第三,招募士卒,补充兵员。
凡军功累积合格,粗通官话可以简略沟通之旗丁,自愿入伍,参军之后待遇与汉军等同,家属可随迁入寨。
第四,分禄米,赡养孤老。
凡年满六十岁以上孤老,赐官米每月三十斤,令各牛录妥善荣养。
有弃老不养者,一经现,负责官员以不孝论罪。
以工代赈,主要吸纳各村屯边缘人,横竖各城寨都在扩建,无非是个顺水推舟的人情,拉声望而已。
收养遗孤,既是为了救人性命,也是为了同化,这也是瀛州一直推行的国策。
征兵入伍,吸纳土着中的优秀者,这也是同化的一部分。
牛录虽好,但他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氏族小团体,这玩意要控制规模,不断稀释。哪天不需要了,也容易逐步取缔。
放养老金,这玩意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大明部分贫困地区有所谓花甲墓、瓦罐坟、寄死窑等陋习。
也就是人老了,没用了,被子女或者族人送去野外,最初几日有人送饭,慢慢减少,最后断粮,由着人等死。
这就是所谓弃老。
为了掩盖道德缺失,就会弄出什么神仙鬼怪的噱头来,比如山神接引,净身入轮回等等。
开国太祖爷从民间来,知道这些操蛋事,所以才给老人禄米,对不孝定重罪。
后世人提到封建就各种不好,那是不对的,只是生产力落后,各种做不到而已。
北疆也一样,而且情况更为严重。
一些老人见家中食物匮乏,便会自行出走。当然,被背出去抬出去的人更多。
一些所谓道德君子把此类现象归结为人种或者族群问题以彰显自身优越性。
但其实并不是。
谁都会老谁都会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是人类的共同愿景。
朱老七也只是将老祖宗的制度搬过来而已,没什么新鲜的。
粮食放,至于能否入老人的口,那就看老人的人缘以及族人的良心了。
建孤老院?
暂时还没这个能力,瀛州本岛都还没有呢。
这期间,永宁来信,第二批补给送至,正在筹备分拨。
同时,家里有大批书信送至,都是催朱老七赶快回家。
算算时间,也该走了。
七月十六,朱常瀛登上河船,辞别伯力。
码头前,许多村落人前来相送,有人甚至六十几里路连夜赶来。
老人们跪地涕泪,如拜神灵。
跪地的人越来越多,直至无一人站立。
每月三十斤禄米起了作用,收养遗孤也起了作用,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吧。
也可能有些人随大溜,是被迫跪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