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金家老宅,崔里正更是走不动路,王婶子正和李家媳妇往坛子里放竹笋,整个院子收拾的既整齐又好看。
两刻钟后,简单地饭菜做好,李翠翠正准备拉着两个女儿去灶间,就听见金三郎说:“翠翠,你也坐下,这作坊跟你也有关。”
村长丝毫不意外,谁都知道金三家能好起来,全靠李翠翠的一手好厨艺,崔里正见人家村长都没意见,他就更没意见了。
“崔里正,村长。”
金三郎端着一碗酒,道:“前些日子,承蒙您二位照顾,我才能带着翠翠顺利分家,不至于让翠翠还有我两个女儿继续吃苦,这一碗,谢谢您二位!”
“我一个妇道人家,不便饮酒,便以茶代酒,也谢谢您二位!”
李翠翠倒了一杯茶,也端起来道。
“谢谢里正爷爷、村长爷爷!”
金锦儿、金铃儿异口同声道。
桌上每个人前面都摆了一碗豆花,中间则是清炒豆芽,青菜蛋花汤,青椒炒肉,卤肥肠,花生米。三荤两素,吃的大家满嘴油花。
酒足饭饱,金三郎开始说正事。
“其实这次把您二位请来,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金三郎顿了顿,“我家的豆坊生意,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在灵溪镇卖了近两月,依旧热销,但往后的天气只会越来越热,豆腐不易保存,尤其容易变味。”
里正点点头,有次他家买的豆腐忘了,放的久了些,结果看到的时候都酸了,确实不易久存。
“所以翠翠又新弄出了几个豆制品,一个叫豆花,是刚刚的主食,另一个就是豆芽,也算是个新鲜菜,想必也能卖的上价。”
崔里正心说豆花,也是豆子做的?倒是比豆腐滑嫩些,更适合他这种牙口不好的人,豆芽倒是只吃了一点点。
柏梨村,有两个作坊,已经够扎眼了,要是再多几个,说不定就得出事,金三郎也是想了许久,并且询问过苏先生之后,才决定拉上里正。
柏梨村想出头,得把上头的里正、镇长、甚至于县令,都哄高兴才好。
什么会让他们高兴呢?无非是能让他们获得利益的东西,而金家,能创造利益的,只有作坊。
崔里正左思右想,都觉得不对劲,金三郎怎么会突然说起豆花和豆芽,难道说,他要把作坊开在青梨村?
“金三,你直说怎么办,我都支持你。”
村长先表明态度,从今天金三还上一百两银子,金家怕是彻底要富起来了,这时候能想到扒拉一下村里,是村子的福气。
里正更明白,原本就属于柏梨的金三,能想到其它村子已是不错,至于大还是小,总归是有了不是么?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再不济,柏梨村的作坊变多,也能拉动其他村子的经济啊!
“我也是。”
里正乐呵呵道,上赶着送钱,谁能不要呢?
金三郎道:“镇上学堂每月一两银子束修,对寻常人家来说负担太重,所以我想着弄个生豆芽、卖豆花的作坊,赚来的钱专门用来开办启蒙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