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接触多了,自然就会熟悉,太熟了以后,遇到事情,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替身边熟悉的人出出主意,或者提醒一些什么?
冯宝就是这样。
他知道李义府人品不好,历史口碑也很差,但架不住熟啊!
况且,作为冯宝本人来说,也非常希望“封禅”
的事能够尘埃落定,所以,当意识到李义府错失“封禅”
朝议之事时,主动替他找了一个完美解决方法。
李义府动作很快,当天回府即拟好奏疏,差遣得力人手,呈报朝堂,并且还手书一封,附带些许礼物送往“中书令”
许敬忠府上。
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希望许敬宗能够将自己的奏章上达天听。
朝堂之上,官场当中,永远利益为先。
李义府的两份奏章,一份是奏请皇帝尽快定下“封禅”
行程,好安天下民心;另一份则是弹劾“礼部”
上下,完全不理会“大唐精英学院”
诸位先生们对于官身的期盼,并且指出,“礼部”
索要学院上缴国库定例,此事当为陛下圣裁,哪轮得到他们?有僭越之嫌。
许敬宗何许人也?那可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臣,李义府两封奏章同时交给皇帝,会形成怎样的影响?他当然心知肚明。
不过,这是好事。
别看许敬忠执掌“礼部”
多年,可属下都是畏惧权势,表面看唯唯诺诺,实际并不认可。
现在许敬宗是宰相,官职权力虽然更高更大,但不直管“礼部”
,办起事来还没有当年那么顺畅。
原本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办的时候,李义府的两份奏章,恰逢其时。
因此,许敬宗毫不犹豫地在第二天早朝之上,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将李义府奏章呈递到皇帝面前。
皇帝李治很清楚,朝中大臣们之所以很支持“精英学堂”
纳入官办,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库增加钱财,可这事儿,“礼部”
那些人太操之过急,给了李义府一个弹劾借口,也等于在“礼部”
头上悬了一把刀。
皇帝李治在朝上没有表态,仅仅说了一句:“知道了。”
不表态,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礼部”
官员稍微开动脑筋就明白皇帝的意思。
本着不让皇帝责罚落到自己身上的原则,“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