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没有人比我更懂国外
对于整个国内公知圈来说,2oo5年的这个大年三十过的那叫一个晦气。
抛开收钱不收钱这事不谈,实际上以美西方为的普世洗脑价值观确实一直都是他们所推崇的——因为他们相较于劳苦大众而言有着极其优渥的生活,能够比大众更早的接触到源自于西方世界甚至于是日本、韩国等相邻国度的各色资源。
这也就导致了所谓自由派群体的大量诞生,而他们之中是真的有人痛恨自己这个中国人的身份。
但让他们现在就走,去投奔心目中的地上天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在国内的身份与地位。一旦失去了这个,他们就等同于失去了价值。
本来周易行《将军令》这歌还只是一次反击,是他对自己被攻击后的一次正当防卫。但现在,这都上春晚的舞台无差别攻击了,属于是主动进攻。
这哪能忍?
自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向来就只有他们进攻别人受着的份,周易能正当防卫成功已经是他们自认为给的一个台阶了。可现在你周易不仅不下,还他妈蹬鼻子上脸,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而对于娱乐圈中人来说,不敏感的人只当是周易锋芒毕露选择了争锋相对不低头,敏感的人已经缩起脑袋准备当鸵鸟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跟周易一样有这么硬的成绩与靠山能挡得住群狼围攻的。
周易那出色的海外成绩与影响力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公知们并不能凭借信息差公开指责周易不懂外国,这就等于废掉了公知们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手段。
上世纪创建的《读者》、本世纪创建的《意林》,其中那些颠三倒四在悄无声息间贬低国内的文章之所以能够得到万人追捧并学习,是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信息差。
这事实说起来可能很抽象,但真就是这样。
比如《读者》杂志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篇公知文《夏令营中的较量》。
这篇文章由《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主编孙云骁撰写,在前两个版本都不火的情况下,受《读者》邀请,花心思重写后一举火遍全国——
在这一篇三千字长文当中,中国学生怯懦、懒惰、不吃苦耐劳、偷奸耍滑、自私自利等负面形象跃然纸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日本学生在孙云骁笔下充满了这世间所有美好的特质,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人需要反思,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等等等等。
由于《读者》的强大影响力,这篇文章在布后迅引来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思热潮,过7o家国内纸媒纷纷加以报道,都在痛斥国内孩子的悲哀、国内社会的悲哀甚至于是滑坡到国家。
那可是1993年。
在这个年份过7o家纸媒争相报道的新闻,那已经可以说是覆盖了整个中国。
《人民日报》更是不负众望的跟上了反思的步伐,表示在经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后现确有其事,国内青少年确实就是这么拉胯,我们应该反思、学习。
可实际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就是一篇孙云骁个人通过信息差所拼接出的一篇稿子。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模糊真相,以自己是专家能接触到的外国事物的名义为自己披上一件袈裟。
老百姓不知道这些,只知道这人确实是能跟外国接触的专家,便信以为真。
这就是公知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赖以生存的最大保障。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比如《帝都青年报》副主编何评评,就直接长文驳斥孙云骁,怒斥其是在造谣,逼得孙云骁不得不低头承认。
但,还是那句话:这个年代的传媒界高层7o%以上都是由自由派把持的。
何评评表在《帝都青年报》上的辟谣文并没有大量纸媒转载,一切当做无事生,孙云骁仍然一路高升,甚至还在2ooo年写出了《夏令营中的较量》的续集。
这就是向往西方的自由派们在当今这个年代的传媒界所掌握的恐怖势力。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可现在,周易的横空出世让他们第一次失去了释经权,失去了打造信息差巩固自身地位的能力。
当然,周易的出现也令诸如何评评一般的国内媒体人热泪盈眶——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文娱领域盼来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自己人,一个强而有力的盟友。
《一年比一年无聊的春晚,周易挥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