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赵钱孙李 > 第二十九章 收割稻谷(第2页)

第二十九章 收割稻谷(第2页)

“不合常理,不合常理啊!”

,三祖翁叹了叹。

李以恒问三祖翁要镰刀,可家中只有一把镰刀,三祖翁想了想,也没有客气,他简单教了下李以恒割稻的技巧,把镰刀给了李以恒:“你来割稻,我现在就去看看病人。”

昨晚三祖翁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让他医治,但真的医治好了,他又觉得不可思议,恨不得立即看个究竟,背上医箱走了。

留下一个农活啥都不懂的的人独自应付,嗯,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嘛,刚刚三祖翁简单讲的几句,加上儿时爸爸在爷爷家教他的一些农家知识。他生疏的躬着身子,左手捏住稻根以上的部位,右手把镰刀伸往稻根处,然后用力一拉,稻杆和稻根就分离了,刀刃要朝下,如果朝上很容易割到手指,三祖翁是每行割六株,从右割到左。割下来的稻,有序地放在右边空旷处。李以恒循着记忆开始农作起来,有规律的向前挪动,烈日当空,虽带着三祖翁的草帽,仍汗流浃背,而且总是躬行,腰一会儿就酸得吃不消,以为割了许久,抬起身子一看,才行走几米远,一趟六株下来,整个人都散架了,现在能体味什么叫粒粒皆辛苦!

割稻是机械重复劳动,熟练了效率提高不少,但是三祖翁给的镰刀与后世记忆中党旗上的镰刀有区别,后世镰刀带齿,刀刃包钢或全钢,刀刃锋利,边锯边割,现在这刀像把砍柴刀,重却不锋利,手都磨起了许多水泡,却没割多少距离。

好不容易割通六株宽一路直起腰,赶上一阵凉风,真舒坦!心都随着这阵风飘逸起来。饿急了才能闻到饭香,热怕了才能感觉风凉。

虽腰酸背痛,手已经磨出许多水泡,想着要几日内完成收割稻子任务,任重而道远,李以恒咬着牙,又弯腰投入到无聊而又痛苦的割稻子工作中。

问过三祖翁,现在稻子亩产最多两石,约后世三四百斤,而后世农田普通水稻亩产都超千斤,杂交水稻可能超两千斤,还没有这么繁重的工作量,平日里犁田机、插秧机、复合肥加除草剂,一台收割机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亩田的割稻、脱谷、装袋等一系列工作,一个人种田可以供应十个人粮食,还非常的轻松。现在的僚寨苦哈哈,在这个封闭的大山里,很难学习到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种田采取刀耕火种,没有牛,没有犁,没有肥料,没有高产稻种,劳动量大,产量极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一个人种田供应不了两个人粮食,一家人守着几亩田,需要狩猎,搭配些野菜野果,还不能出现自然灾害,才可以勉强温饱,落后的生产力阻碍了社会发展,他们永远在田地里繁重的农作,没了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个社会永远在原地踏步,得不到大的进步。李以恒边割稻子边发散思维。

等这几日做完这农活,好好设计些新农具,帮助僚寨乡亲减轻负担,但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接受这些新事物。

当最后一缕暮色沉入山谷,李以恒瘫坐在田垄边,十个指尖都在火辣辣地疼。望着东倒西歪的稻垛,他苦笑着用衣角裹住渗血的水泡跛回了屋子。晚上也没了心思看书写字,躺在床上把酸得不行的腰反方向弓一下,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油灯下,三祖翁捏着胡须的手微微发颤:“老太婆,今日告诉你一匪夷所思的事情:以恒竟用粪坑里的蛆治好了那日来的猎户的伤,我去看过,伤口结痂完好,真是奇事。寨中人都传开了,一见到老夫都称老夫活神仙,称以恒为小神仙。”

昏黄光影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跳跃,“那猎户家更是要把他家一个十四岁的小子来我们家帮衬以恒,就是那天来的叫阿诺的小子,你可有印象,看着挺机灵。”

“我知道,那天让他煎药来着。”

“我捉摸着,以恒一个人也确实寂寞,跟我们这些老人家一天没几句话,时间长了可不行,年轻人还是要多出去走动走动,再说了,让那僚家小子跟在以恒后面,也能锻炼他说僚话,我就答应了。”

“你明日跟以恒说一声,他也是大人了,有自己的主见。”

三婆婆回道。“多一口人,可要多一份粮食啊”

“之前在京城家里请了那么多下人,不也是井井有条”

“那不能比,那时候咱家大业大,随便一个铺子,一点出处就能养活好些人,在这里,就这几亩田,种着就够自己吃啊,但以恒办法多,相信他能解决。”

再说了,那猎户一两个月下不了地,家中多一口怕是渡不过去,就让那小子先把家里田地粮食收割完,再到我们家跟着以恒学些本领,这样他家少一口人吃饭,想是能渡过这关。”

“也是以恒主意多才敢救济,前几年僚人也帮我们不少。”

“老头子,你说今日那些稻子都是以恒割的?”

“是啊,不过看他干活样,不是农家人,我回来时看他割的稻子,放的乱七八糟的,跟我刚开始做农活差不多。”

“家境不错,也是遭了灾家的孩子,但比之恒硬气,吃饭时却没抱怨一声累,以后我看能成大事。”

三婆婆又想到了什么,“这几日吃了药感觉人轻快许多,以恒被那些僚人叫小神仙,看来是真本事,那他说我能回开封也不是哄我这老婆子开心诺,我这身骨,要真能回京城看一眼就好了,哪怕看一眼就闭上,就想知道家里怎么样了?”

三婆婆重新燃起了希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