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参加工作后外地同事对我说:“我曾经一直以为你们的省会城市是浔阳、是江州。
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张若虚的那《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望庐山布》,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那场鄱阳湖大战。
我这个英雄城本地人听了很不是滋味,便问他英雄城在你心里就没有一点存在感?
他说有啊,王勃的千古奇文滕王阁序。
最后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背出了滕王阁序,站在滕王阁俯瞰江面的那一刻,终于体会到了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美景,我才意识到,原来美景需要与知识相结合。
否则什么亭台楼阁和大桥,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路名,在我眼里都不过尔尔。
村里的祠堂和土库
大巴车下了高速后,进入镇上就可以随意下车了,因为没有公交站点,所以公交车经过离家最近的地方,要提前拿好行李走到驾驶室旁边对司机说,等会到哪下车,司机师傅便会停下来。
下车的位置就在大马路上,从前我家那栋楼房没拆迁的话,便可以在家门口下车了。
自从搬回老房子后,我便要从路口走一公里路到老居。
去往老家的那条马路,依然是黑煤渣的单向道,家里的农田还在马路两侧。
穿过铁路下的涵洞,就到了父母居住的老瓦房,而我只是进家门打个招呼,便会去爷爷的住所,那才是我的住处。
爷爷偶尔会问我“崽啊,你钱够用吗?在外面恰的饱么?”
我说恰的饱哦,他依旧会硬塞20块钱给我,边塞边念叨“崽,公公没有好多钱给你,你就拿到这点钱”
。
空闲后,我就喜欢一个人在老村子里走走,尤其是挨着祠堂的几栋土库和老屋。
小时候我最怕一个人经过祠堂,现在十几岁了,一个人走着曲径通幽的石板路进入祠堂,仍然是一股阴凉的感觉,供奉的那几尊神像,我从来不敢直视。
这栋祠堂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典型的赣派建筑,三进三天井的土库,比现在的两层楼房还要高,屋顶上的墙缝里甚至还长着大树。
不管是从外观还是内步格局,都能用宏伟两字形容,属于较大村庄的祖祠。
村里红白喜事在祠堂办,也是有要求的。
比如嫁娶需是清白之身才能进祠堂拜堂,从正门第一进来到第三进神像前拜堂出嫁。
而白喜事要寿终正寝才能将棺材抬进祠堂,接受村里人跪拜送行,再从正门抬出。
祠堂的第一进,和第三进差不多大,第一进小孩子们喜欢在地上打弹珠,尤其是下雨天,就是孩子们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