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中国古今名人传 > 第48章 李白 仗剑天涯诗酒风流(第1页)

第48章 李白 仗剑天涯诗酒风流(第1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先生笔下的李白,是豪情与浪漫的化身,寥寥数语,勾勒出这位诗坛巨星传奇人生的轮廓。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其诗歌成就至今熠熠生辉,而他充满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人心驰神往。从少年时代的壮志凌云,到青年时期的仗剑远游;从长安宫廷的得意与失意,到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李白的每一步都踏响了时代的强音,他以诗为剑,以酒为友,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一、幼年时光(7o1-718年,1-18岁)

公元7o1年,大唐盛世的天空下,一个不平凡的生命在剑南道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呱呱坠地,他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出生,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其母在怀胎之时,梦到太白金星落入怀中,于是便有了这个被赋予了非凡使命的孩子,取名李白,字太白。这一传说虽无法考证,但无疑为李白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李白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五岁时便能诵六甲,十岁已观百家,诸子百家的经典着作在他眼中犹如一扇扇通往智慧世界的大门,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家中的藏书已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常常四处借阅书籍,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此时的李白,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在知识的浇灌下,向着天空奋力伸展。

在李白成长的过程中,“铁杵磨针”

的故事对他影响深远。相传,他在山中读书时,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一根铁杵,李白好奇地问她在做什么,老妇人回答说要把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触动,明白了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再困难的事情也能成功的道理。从此,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对文学的热爱,李白还对剑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尚武的时代,剑术不仅是一种防身的技能,更是一种展现个人风采和精神气质的方式。李白常常与当地的剑客切磋技艺,他身姿矫健,剑艺精湛,逐渐在乡里小有名气。他渴望有一天能够仗剑天涯,行侠仗义,用手中的剑去扞卫正义,实现自己的抱负。

十八岁时,李白往来于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登上高山,俯瞰壮丽的山河;他走进市井,感受人间的烟火。在游历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谈诗论道,畅谈人生理想。同时,李白还师从赵蕤学习纵横术,赵蕤的学识和思想对李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纵横术强调审时度势、权谋策略,这让李白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入,也为他日后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埋下了伏笔。

二、青年漫游(718-742年,18-42岁)

二十四岁,是李白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怀揣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壮志豪情,告别了故乡,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就像一只挣脱了牢笼的飞鸟,向着广阔的天空展翅高飞。

出蜀途中,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诗意境优美,通过描写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等景色,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憧憬。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李白乘坐着一叶扁舟,沿着平羌江顺流而下,心中既有对家乡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峨眉山的月色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倒映在江水中,随着水流缓缓移动,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愁绪。而“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句,则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离开四川后,李白来到了扬州。扬州,这座繁华的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和商贾旅人。李白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结交了许多朋友,他的豪爽和才华赢得了众人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李白不久后便卧病在床。在异乡生病,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愈强烈,但李白并没有被病魔打倒,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病中依然坚持读书写诗。

病愈后,李白继续北上,途径汝州停留了一段时间。在汝州,他领略了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与蜀地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随后,他决定前往安陆定居。在安陆,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婚。这段婚姻不仅让李白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改变。许氏温柔贤惠,她理解李白的理想和追求,默默地支持着他。在许氏的陪伴下,李白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他在安陆寿山寓居,并撰写了《观云梦》这着名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云梦泽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为了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开始积极上书名流。他写下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和《上安州李长史书》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才华,希望能够得到达官显贵的引荐。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他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回应,他依然在仕途上徘徊不前。

尽管仕途不顺,但李白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继续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如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他与孟浩然的相遇,堪称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欣赏,共同游历,留下了许多唱和之作。当孟浩然要前往广陵时,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写下了那广为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诗以其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在烟花烂漫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着孟浩然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那无尽的江水,就像李白对友人的思念,绵绵不绝。

在这段漫长的漫游岁月里,李白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登上庐山,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所震撼,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千古名句;他在月下独酌,感慨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喟叹;他游历吴越,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留下了“镜湖三百里,菡萏荷花”

的优美诗句。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李白卓越的才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三、长安岁月(742-744年,42-44岁)

多年的游历和积累,终于让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以及贺知章、玉真公主的称誉,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入京供奉翰林。这一消息让李白欣喜若狂,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即将实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初到长安,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唐玄宗爱才,封他为翰林待诏,专门给宫廷作诗填词。李白也不负众望,凭借着他敏捷的诗才和豪放的风格,赢得了唐玄宗的喜爱。每当唐玄宗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让他赋诗纪实。李白也因此写下了许多描写宫廷生活和宴会场景的诗歌,如《清平调》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诗以其华丽的辞藻和精妙的比喻,将杨贵妃的美貌和唐玄宗对她的宠爱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让李白在宫廷中声名鹊起。

然而,李白的满腔抱负并不仅仅是为皇帝写诗娱乐。他渴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济苍生”

“安社稷”

的理想。但在宫廷中,他只是被当作一个御用文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他逐渐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心中的苦闷也与日俱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