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中国古今名人传 > 第45章 张九龄 千秋贤相政声文韵(第1页)

第45章 张九龄 千秋贤相政声文韵(第1页)

在中华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唐朝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以其璀璨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政治格局,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盛世典范。在这光芒万丈的时代,张九龄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与非凡的文学造诣,在历史的苍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与唐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其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时至今日,依然散着迷人的光芒,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与思考。

一、崭露头角:岭南才俊初长成

张九龄出身名门,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这样的世家背景,赋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承的使命感。家族世代仕宦,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张九龄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经史子集耳濡目染。

张九龄天赋异禀,展现出远常人的才华。7岁时,他便能吟诗作文,灵动的文思和敏锐的感知力,让周围人惊叹不已。13岁时,张九龄更是凭借一封书信,得到了广东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誉。王方庆断言这个少年前途不可限量,这份来自权威人士的认可,不仅增强了张九龄的自信,也让他在当地声名鹊起,为其日后的展埋下了伏笔。

二、科举入仕:初涉官场展锋芒

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共同迈向仕途的重要途径,张九龄也不例外。武周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张九龄肩负着家乡的期望,成为当年韶州唯一进京赶考的考生。长安二年(公元7o2年),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文章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赏识,成功进士及第。然而,这次考试成绩引了质疑,武则天下令让李峤主持重试。张九龄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再次拔得头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神龙三年(公元7o7年),张九龄参加制举,在才堪经邦科中及第,获授秘书省校书郎官职,正式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在官场的初期,张九龄结识了被贬谪到岭南的张说。两人一见如故,张说对张九龄的才华极为欣赏,这份赏识和情谊,不仅在精神上给予张九龄支持,还在日后对他的仕途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云三年(公元712年),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升任左拾遗。这一阶段的经历,让张九龄积累了宝贵的政治经验,也为他施展抱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仕途起伏:心怀天下展宏图

(1)与姚崇的分歧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张九龄向宰相姚崇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建议,主张远离谄媚浮躁之人,亲近纯洁忠厚之士,在用人上注重才干,施政时把握正确方向。姚崇对这些建议颇为认可,并积极整顿吏治。然而,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再次向姚崇直言进谏,由于“封章直言,不协时宰”

,引了姚崇的不满。同年秋天,张九龄以任期满为由,辞官归乡。这次经历,虽让张九龄暂时离开了政治中心,但也彰显了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性格。

(2)开凿大庾岭路与再度回京

回到家乡后,张九龄心系民生,向朝廷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他在奏折中指出,大庾岭道路的开辟对帝国财政意义重大,能让岭南的丰富物产顺利运进中原内地,增加朝廷税赋,满足江淮地区的需求。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唐玄宗命张九龄以左拾遗的身份督造大庾岭南路。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带领众人披荆斩棘,指挥施工。两年后,一条宽一丈、长三十里的大道建成,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极大地促进了南北交通,推动了岭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因这项功绩,张九龄再度被召入京,担任左补阙一职。

(3)与张说的合作及封禅事件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张说兼任中书令,经他推荐,张九龄升任中书舍人。两人在政治和文学上相互支持,携手推动了诸多政策的实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张说在选定陪同官员时,大量保荐亲信。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劝谏张说官职爵位应凭才德授予,否则会引非议。但张说并未采纳这一建议,诏令一出,果然遭到众人非议。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张说因多次压制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张,被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弹劾,张说被停职。张九龄受牵连,被调离中书省,改为太常少卿,后外调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上书以母亲年老为由,希望能换一个离家乡更近的州任职。

(4)地方任职与回京拜相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张九龄被任命为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开元十八年(公元73o年),调任桂州刺史(广西桂林)兼岭南按察使。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心系百姓,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展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开元十八年冬十二月戊申(公元731年2月9日),张说逝世,唐玄宗想起张说曾荐举张九龄。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回京任职,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工作。此后,他的仕途逐渐顺遂,历任工部侍郎、知制诰、检校中书侍郎等职。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五月,张九龄第二次被加检校中书侍郎,不久,母亲去世,尚在守制中就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尽管他推辞,但未被允许。任职宰相期间,张九龄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处理朝政事务,重视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为朝廷举荐了孟浩然、王维、李泌、卢象等众多有能之士。他还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提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主张,如重视地方官选拔,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建设等,巩固了“开元盛世”

的成果。

(5)与李林甫的斗争及罢相

随着李林甫的崛起,张九龄的仕途迎来了巨大挑战。张九龄与李林甫在政治理念和为人处世方面截然不同,张九龄“守正嫉邪”

,李林甫“口蜜腹剑”

。两人在多个重大问题上生冲突,在官员录用上,张九龄主张选贤任能,以才德为标准,而李林甫任人唯亲;在太子废立问题上,张九龄极力劝谏玄宗,阻止李林甫和武惠妃的阴谋。

开元二十四年(736)初冬,在唐玄宗返回长安的时间问题上,张九龄考虑农收未毕,建议推迟动身,以免扰民,而李林甫迎合圣意,主张即日西行。最终,张九龄因屡次“忤旨”

,且遭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屡进谗言,被罢相,贬往荆州等地。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张九龄的个人命运,也对唐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史学家将张九龄罢相视为唐代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四、经世致用:卓越的施政理念与贡献

(1)内政革新

张九龄深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王方庆与张说的影响,执政期间将礼治放在重要位置。他看重祭祀活动,多次参与并撰写祭祀文,通过这些活动强化社会的道德和秩序观念。在吏治改革方面,张九龄主张以才德选拔官吏,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上升通道。他提出通过京官和地方官内外互调,增进中央和地方的沟通,提高行政效率。此外,他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张九龄的政治思想体现了有为与无为的统一,强调王道仁政和循吏思想,认为“县得良宰,万户息肩”

,好的地方官可以让王道仁政得以落实。

(2)经济举措

张九龄高度重视农桑生产,将其视为国家的根本事业。玄宗即位之初,他在《上封事书》《策问一道》等多篇文章中提出应以“耕桑为本”

的思想,并指出重视地方刺史县令的选拔是搞好农桑的关键。他的建议得到唐玄宗的重视,朝廷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展。

在市场经济迅猛展的背景下,货币行无法满足需求,流通领域出现“市井不通,货价腾起”

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张九龄提出“不禁私铸”

的建议。尽管这一建议遭到满朝文武的一致反对,最终被封杀,但它显示了张九龄前的经济思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3)军事谋略

在军事方面,张九龄主张施行和边睦邻政策,反对穷兵黩武。他认为真正的王者统治不能靠残酷杀戮来维持,主张“以计易战,以信去兵”

“有征无战,即王者之师”

,这一思想与《孙子》“上兵伐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