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这个老仆,只是给尚书府第守大门的一个多少有点资历的门房,可是在真正的社会底层面前,同样是许多人高不可攀的存在。n
对于京师底层的贩夫走卒们来说,人家还就是“爷”
。n
包括经营抄报房的小商人或者穷酸文人们,也得供着这样的“爷”
。n
所以,这个被称为“陈爷”
的尚书府老仆,在这些人面前相当的有派头,甚至呵斥了洪兴记那买手一句,可那买手也还是嬉皮笑脸的,不敢生气。n
“不是,陈爷您老先说是大消息,还是小消息?俺们再出价不迟——”
n
“你是新入行的?!你懂不懂规矩?不买一边去!”
n
面对洪兴记买手的询问,那老仆再次呵斥了他,而且转头就要叫别人。n
那人见状,立刻喊道:n
“好,好,好,只要是真关外的,俺们要了,五两!俺们洪兴记愿出五两!”
n
“你们想要,老爷我还不给了呢!”
n
这个老仆让洪兴记出价的目的,就是知道了他们会出高价。n
现在目的达到了,立刻转向了洪兴记以外的几个人,冲着其中一个干瘦的文弱书生喊道:n
“聚兴记的那厮,你们能出多少?”
n
“陈爷,你手里真有关外的?”
n
那个聚兴抄报房的中年书生抄着手反问了一句。n
之前几个月,来自关外的捷报曾在京师引起过几次轰动,比如清虏奴酋黄台吉的死就引发过轰动,好几家抄报房都因为抢先传抄报捷文书而发了一笔小财。n
但是最近几个月,关外异常的安静,既没有捷报的消息,也没有兵败的传闻。n
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反倒是道听途说了一些都察院弹劾陈兵部、洪督师、祖大寿的消息。n
只是其中内情,处在底层的抄报房买手们,根本不得而知。n
但他们都知道,京师朝野之间,尤其士林读书人,尤其关注关外的战事进展。n
更何况参加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科举的举人们,也已经陆续来到京师备考了,这些人平常聚在一起,最喜欢议论兵事国事天下事。n
而且这些人还舍得花银子。n
所以,只要有关外的消息,尤其辽东的一手消息,别说卖出去几百份了,恐怕几千份都有可能。n
“自然是真的,你就说要不要吧?”
n
那老仆对穷酸书生的反问颇有些不耐烦。n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