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让官僚集团获益,是判断一项政策能否执行下去的标准之一。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带动了对外贸易,只可惜大部分的钱财,都落入了皇帝的口袋里。
官僚集团其实是没有获得太多收益的。
对于他们来说,下西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朱元璋规定“片板不得下海”
,朱棣松动了这一项“祖制”
,有了郑和下西洋。
实际上,禁海真的成功了吗?
非也。
走私活动一直盛行。
有人讽刺道: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
“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从明初到中期,倭寇都在海疆纵横肆虐。
很大的原因,是沿海豪绅勾结倭寇,祸乱边境。
隆庆帝大手一挥,全面放开海禁,结果肆虐两百年的倭寇不见踪影了。
没有本土势力的支持,倭寇算个锤子。
封建王朝,说白了就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博弈。
这个时期,是没有“民族”
概念的。
皇帝和百姓,从来都是两个阶级,官僚阶级介于二者之间。
所谓“民族”
复兴,是等到清末一批有识之士,才提出的概念。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原来生活在中原的百姓,是一个完整的“民族”
。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也就成了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王守敬要推进大明的展,必须从皇帝的利益、官僚集团的利益考虑。
这二者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总要讨好一个。
能够讨好两个,那做什么事,都会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