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
张公朗出题了。
他以将军为视角,作了一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的诗。
此诗气势磅礴,杀意腾腾。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股刺骨的寒意。
蒯正打了个冷颤,这不是生理反应,而是心理感受。
他一双眼睛闪烁着精光,目光炯炯的盯着张公朗。
从此诗当中,他看到了对方的野心。
6正年意有所指:“看来,张使意在天下啊。”
张公朗不卑不亢躬身道:“外臣有感而,并无他意。”
“怕不是有感而吧,以诗言志,这不是文人挂在嘴边的话吗?”
张公朗:“陛下,外臣只是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
6正年笑笑,没在说话。
方孟见状,心中也有了应对。
王公公就守在桌旁,见方孟将笔搁下,他连忙将诗句朗读起来。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好诗。”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正好对应张侍郎的诗吗?这孩子的才情真是令人赞叹。”
“一个蕴含冲天的杀意,一个忧国忧民,意在止戈,显然是后者的意境要更好。”
“天下诸国已经安稳了数十年,若是再起刀兵,受苦的最终还是百姓。”
“小小年纪,就具备如此心境,真是难得。”
6正年大笑不已:“好孩子。”
在所有人感叹的时候,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诗收入了囊中。
他的这番行为,直接打断了6正年的兴致,他对蒯正道:“蒯爱卿,快将这诗交上来,朕要好好品读一番。”
蒯正哪里会上当:“陛下,需要品读,臣给您誊写一。”
这老匹夫,老子想要什么你不知道?装什么蒜,朕要的是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