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耳到了小武家,大门大开着,已经有几个人先到了。
那几人都在盯着看院里大门旁边用细竹竿搭的小竹拱桥。
那些细竹竿松松散散插叠在一起,就神奇的都互相咬住了!
有人用力按了按上面的横杆,那小桥只是往下沉了一截,但看起来却更结实了!
“诶?这是怎么回事?”
“哦,这一根一根都搭上了啊!”
“真巧妙啊!不用绳子捆也没问题!”
“这个太好了,不用连接,砍些竹子就能搭成!”
村民们左看右看,赞叹不绝!有几个人还去折树枝去了,都想自己试试。
人们看到李润耳来了,马上问:“小耳,这个有问题啊。竹子很轻,风一吹就散了啊。”
“哦,大叔,做完了在上面压上些木头石头就没事了。如果感觉结实,不光在上面放竹渠,咱们还可以铺上木板,真的把它当桥用。”
“那小耳,这个做出来比地面高啊?”
“哦,大哥,我看到断崖下面有个坎,从那里做支点就行。另一面是山坡,高度好调整。”
“小耳,这个悬空不好搭啊?”
“哦,大叔,我们在两边做好一半,用绳子拉起来,放绳子就能搭住。”
那几人一看到李润耳就问上了,李润耳一一解答,众人慢慢都对这个小娃娃刮目相看了。
“只是竹筒连接和弯曲有点难度。”
李润耳看人们议论的差不多,又说出难点。
自己可没做过,所以真觉得有点难。
“那有什么难的啊,我和大黄毛二黄毛经常做竹器到县府卖,城边那大户人家叫我们做的竹筒送水管,都是我们连的,好几里地,现在几年了,也没坏!”
王篾匠有些自得地说。
李润耳知道自己只有创意,具体做工,还得靠村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