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不在身内。
此心不在身外。
在结合之前一念不生的感悟。
一个看似不合常理,却极有可能的答案,呼之欲出。
……
微风吹动芳草地,旧时孤岛立泽渊。
一番若有所思,若有所感之后,「赵凡」缓缓开口道:“……见性之根,并没有在哪里……而是无处不在,遍及一切……至于「我」?本就是大道……本就是如来……”
。
这句话。
说出来时顿挫有序,但语气却有些复杂难明。
其中似含有怀疑、似含有肯定、似含有豁然,如自然之势,流转不定……
……
面对灰衣少年,这仿佛出于本心的话语。
「无上」老者的第一个反应:是伸出右手食指,放在自己的嘴边,做出了一个「止语」的动作。
而这手势的意味,同样显得有些复杂。
不知是?
不要说?不能说?
还是?
不可说?不必说?
只是好像有那么一个瞬间,一切都静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其中呈现万般有无,无漏一席,无缺一隅。
……
片刻后。
只听「无上」老者言道:“……自今之后,我便无需再幻化如此形貌,与你宣说法义……穷词之理有尽,众生应当知,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行邪道,不可见无上真身……”
。
“……然此番幻别之际,因诸世界因缘故,还是有一些话,需要说予你听……”
。
……
“……赵凡,正如你所悟,真常之道的奥义,并不在天地之外,也不是在异世猎奇……它就在人们,看似平凡的点滴生活中,清静的安逸刹那内……”
。
“……若有众生能不误入偏执邪见,傲慢怠惰……同时遵循清静修持、灵思巧悟,那么功德圆满之时,,便可见微知着,从无常诸相轮转中,得以窥见大道……”
。
“……正如那个叫做「小宇轩」的孩子,他将游戏中的角色误以为是自己,将其死亡代入成了自己的死亡,这本就揭示了,众生的生命,之所以会如此这般的道理……你应当知,众生因「惯性习气」,而对某种具体的有形事物生出「执染」与「附着」,从而陷入见此不见彼,见彼不见此的处境……”
。
“……于此「执染」与「附着」之下,自我执念,可入男女老幼、可入飞禽走兽、可入江河湖海、可入山川沙石……如此种种,以至更进一步的衍生贪爱身外之物,抱持妄心邪见,颠倒文化信仰……”
。
“……而为什么众生在「见性流转」,往生他世时,会失去绝大部分的记忆呢?这个道理,亦早已彰显在平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