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向刘邦拱拱手:“占据白陉口和滏口陉要道共需万卒,为避免与李良军开战,要以商讨伐赵事诱其来会并俘之,镇制李良军因此可能的营啸至少需卒二万。
但若现在臣六百里加急传令长平军控制白陉通道,陉口处一直有将军良的千卒营垒如关隘一般,而控制滏口陉通道需绕过将军良的军营,都有惊动其的可能性。
若大王同意军师之谋,臣即刻返回长平,部署一齐发动才能不给将军良反应的时间。”
刘邦对韩信的能力无条件相信,此刻就如同李良那三万卒已经归入自己麾下一般兴高采烈:“那大将军多多劳苦,若得此三万众,孤记大将军大功。”
_
雒阳到长平五百五十里,韩信为了抢速度,在渡过孟津时只是命令那五千步卒快速前往长平,自己则丢开他们带着二百骑马亲卫以日行八十里的速度赶路,准备在七日内抵达长平。
但就在三天后抵达太行陉口外的野王邑(今沁阳)时,却正好堵住了三个向雒阳去的六百里加急驿使,身上带着屯留、长平两地的消息,还有一个密封木函。
没有直接使用灯号快传而派出驿使,是太行陉地形复杂。
韩信在上党内建立了以夜间灯号传送消息的快传系统,但因地形因素暂未在太行陉上设立传送驿站,上党消息需由驿使传出太行陉,再从野王邑向雒阳发快传。
韩信收到的长平消息称,三日前李良军四千卒以接应河东运来的军用辎重为名,通过长平前往西侧白陉的入口。
长平守将觉得这里面有疑点,于是派出汉军斥侯尾随。
斥侯的暗探中发现,这四千李良军卒会合陉口的千卒以后就放弃了原位于陉口的秦军营垒,继续沿着白陉向西一直抵达端氏邑,并立即着手加固截断白陉的关隘。
斥侯快速返回长平汇报,这时长平也收到了屯留发来的快传。
屯留的消息从时间看,与通过长平进入白陉的四千卒时间相差二日,与长平斥侯探查端氏邑后返回长平几乎同时传到长平。
其消息称,屯留周围的李良军营一夜之间成为空营,二万多卒凭空消失,由汉军提供的营帐、粮秣都未带走。
派出斥侯多方向探查,在向北滏口陉的方向只发现一些疑似大军行进过的痕迹。
但这些痕迹太轻微,完全无法确定李良军是否真的由滏口陉退走。
屯留快传消息还说将军良军帐中留有密封木函一个,旁边竹简说明递交汉大将军信,现在木函正由六百里加急驿使送往雒阳。
由于这些消息太过重大,所以在屯留驿使经过长平时,长平也派出了两名驿使随同上路,只是他们没想到在野王邑遇到了大将军一行。
野王邑驿站内,韩信一手轻敲着密封木函,迟迟没有打开。
这个木函打不打开对韩信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就在看到长平和屯留的消息时他就知道,楚汉秘密达成盟约的消息已经被秦人知道了。
过了许久,韩信还是抽出短剑破除木函封口后打开,拿出里面的信件木简。
与韩信预想的激烈斥责或讽刺挖苦完全不同的是,李良留信的口吻充满了抱歉,说是即将入冬暂无战事,皇帝又下诏要他暂回,所以遵皇帝诏暂且退回河东,利用冬季对各陉道关隘营垒进行加固。
如果汉军开始伐赵,只要提前告知咸阳,即使是在冬季出战,本军也会在十日内重返上党协助大将军。
至于趁夜不告而别,主要是皇帝诏令有期限,大将军又不在,怕大军白日行动造成友军误解,所以动用了私人关系向代国借道滏口陉返回河东。
虽然山东各诸侯都搞不清楚代国和秦之间的关系,但除了代在立国时搞了一次伐秦之战且没有取得任何战绩,之后秦与代之间似乎就变成了一种很奇特的和平状态。
代不再伐秦,秦也没有大举攻代扑灭反叛。
当然从秦人全面退出山东的情况来看,不伐代也属正常。
至于代不再伐秦,大约是代第一次伐秦发现关中不易攻,因此收了手。
对李良信中所说的“私人关系”
韩信也没有多想。
李良军是赵人为主,而赵代本为一体,代王李左车本就是赵国大将李牧之孙,所以借个道还是不费劲的。
当初李良从赵地退往长平时,代军也曾在滏口陉阻挡过陈馀军的追杀。
不管李良信中怎么说,李良军退走本身就说明了秦已知道楚汉达成密盟之事,更何况李良退出上党还是去加强通往河东陉道防守的。
但在韩信看来,李良在信中的态度却体现了秦对汉的态度。
如果措辞激烈把楚汉秘密达成盟约的事情点出来,那汉就危险了,只要秦军在武关和潼关两路齐出,就算西楚也只能帮助汉军抗住其中一路。
更大的危机是西楚可以借汉的危局,只答应帮汉国稳住南阳,要挟汉国放弃上党和河南郡。
对西楚来说,就算丢了河南郡对其影响也不大,项羽可以使魏复国,作为其西边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