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穿越小说>伏羲王朝1260年 > 五十六夙沙盐宗(第1页)

五十六夙沙盐宗(第1页)

太昊自从在畎田的事上为民众做了一件实事,建立了作为部族首领的信心,作为年表人,太昊就打算带着侍卫和侍从到远处的部落再去看一下。于是就将中央部落的理事权交给了葛天氏,自己则率着从人开始巡视天下。太昊一行向着日出的方向走着,来到了弥河流域的临朐、青州、昌乐、寿光等地。在那里,有三个原始古部落。经过这三个部落,太昊一行人就已经向东来到了海边。太昊看着从未见过的大海,看着一望无际的海水,看着远处水天一处的美景和天上各种形状的云朵,心内顿时感到无比的畅快。

海水不停地拍打着近岸,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在海边的近处,部落里的人们正在用容器将海水收集起来,然后平铺在海岸边晒着。太昊平时看过母亲晾晒衣物,可这晾晒海水太昊是第一次见。好奇之下,太昊便走上前去询问,想知道这其中是怎么回事。人们见是一位年轻人来相问,便给太昊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位山区农妇,在山中打柴时无意间发现一块石头,色白如玉,晶莹剔透,棱角分明,于是她当成宝物搬回家中,放在灶台之上。自此以后,这位农妇做出的饭菜分外馨香有味。起初,农妇自己也感到蹊跷,找不到原因。后来经过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在灶台上,每当锅中水汽蒸腾,石块表面光滑润泽,有少量津液溶解进锅中。于是,这位农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乡邻,百姓纷纷仿效,果然如此。这位农妇死后,当地人们十分怀念,称她为“盐姥”

,给她修了一座庙,起名盐姥庙。

据史载,长芦盐区供奉的盐神也是盐姥。宝坻县芦台场即建有盐姥庙。《瑞盐歌》还记有天津盐民供奉盐姥之作:“津门好,礼典纪辉煌,万灶牢盆传圣姥,百年俎豆报贤王,风日祭河旁”

。从“万灶牢盆”

看,天津长芦盐区所奉“盐姥”

,是一位海盐先辈。与以上传说中的盐姥显然不是同一人物形象。通常“姥”

指老妇人。笔者推论,天津所敬盐姥,只是发现食盐的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代表人物。

太昊一听便明白了,原来这里晒着的就是人们拿进中央部落里来的食盐啊。怪不得以往随母亲去打猎,猎物虽经烧制,但仍腥淡难吃,后来加了这些粉末状的物体,竟觉得食不厌口了。太昊霎有介事地围着盐场走了一圈,决定要扶持这几个生产食盐的部落,让他们再扩大些才好。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

战国时齐国鲁仲连撰《鲁连子》记曰:“夙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淘沙,虽十宿不能得”

。东汉《说文解字》载:“古者夙沙初鬻盐”

。宋《太平御览》引《世本》称:“宿沙作煮盐”

,并注曰:“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渔盐之利”

《史记·夏本纪》曰:“海岱维青州,隅夷即略,潍淄既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泻,厥田斥卤”

“厥贡盐絺,海物维错”

。译为今文是:“大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隅夷治理完后,潍水、淄水也已疏通。土壤白色而肥美,海滨一带宽广而含有盐质,这里的田土是盐碱地”

,“该州的贡品是盐和细絺布,各种海产品”

再往部落中走,太昊看见了人们修建的一座庙宇。庙宇不是很高大,但是里面显然是供着一位神祇,并且部落中的人们看上去还不断地给这位神祇上香,保佑和祈祷。太昊问了部落中的人们,人们都回答说可不敢不敬这位大神,他就是这些部落的大神——宿沙神。

古人眼里的盐被视为“天藏之物”

《神农本草经》记载:戎盐“主明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